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社会 > 本文地址:http://www.eralgroup.cn/shehui/202405/2024052487302.html

人烟稀少(rén yān xī shǎo)是传言还是实锤?

来源:未知(原创/投稿/转载) 编辑:大黄蜂 时间:2024-05-24

  “原来北京也有藏传佛教寺院,我们一看到就感觉非常熟悉。”来自西藏佛学院少年活佛班的洛桑克珠在北京西黄寺接受中新社采访时说。

  近日,西藏少年活佛参学团结束上海行程来到北京,在金刚杵、法铃、鼗鼓的音韵中,听见清代藏传佛教皇家寺院文化的历史回响。

  白塔映袈裟,诵经声朗朗,少年活佛们围绕西黄寺清净化城塔,仔细欣赏塔壁上雕刻精美的“佛本生传”。多吉洛追回忆起家乡昌都格龙寺的白塔,“虽然没有这么高大,但也很漂亮”。

  清净化城塔为六世班禅衣冠塔。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西藏政教主要领袖六世班禅至热河行宫(今承德避暑山庄)觐见乾隆皇帝,庆贺乾隆七十大寿后抵京,驻锡西黄寺,并在寺内讲经说法。班禅大师因病圆寂于该寺后,乾隆下旨拨内帑修建清净化城塔以纪念其功德。

  “那时候没有火车和飞机,到北京要走多久?”当年,六世班禅从日喀则扎什伦布寺出发,东渡通天河、黄河,翻越雪山,穿过戈壁,历时一年多才抵达京城。得到解答的少年活佛们双手合十,对班禅大师表达敬仰和怀念。

  从辇道走向雍和门,黄瓦红墙渐渐清晰,燃香的味道愈发浓厚。少年活佛们通过讲解知晓,雍和宫初建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雍正三年(1725年)改建为行宫,乾隆九年(1744年)又改建为藏传佛教格鲁派寺庙,寺内班禅楼为六世班禅进京时的休息之所。

  九龙镶边的“雍和宫”匾额上有满、汉、藏、蒙四体文字,熟悉的藏文令向巴克珠感到激动。他在弥勒佛像前有感而发:“我们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同时保持乐观的态度,就像祖国对待藏传佛教一样。”

  走近北京西藏文化博物馆,“藏传佛教活佛转世专题展”吸引着大家的目光。对公元13世纪以来活佛转世的宗教仪轨,以及如今系统、完整的活佛转世制度有了更深的认识后,向巴克珠说,“我们会以历代高僧大德为榜样,担起责任来,不断进取。”

  在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13岁的旦增占江首次读到梵文书籍,对院内藏式风格、典藏云集的图书馆充满好奇,在一个个书架前驻足浏览、翻阅经文。

  了解到该佛学院是藏传佛教三级学衔制度实施单位之一,是唯一具有“拓然巴”高级学衔授予资格的全日制藏传佛教高等院校,培养了众多高僧大德,多位少年活佛表示,将继续精进修行,“希望以后有机会到这里学习,用佛法智慧帮助更多人”。(完)

栏目分类

本网转载作品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联系我们-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