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社会 > 本文地址:http://www.eralgroup.cn/shehui/202405/2024052487281.html

抗战时期的四大名团是哪四个团各位团长后来都怎样了

来源:未知(原创/投稿/转载) 编辑:大黄蜂 时间:2024-05-24

  抗日战争时期,我中华人民先后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来抗击日本侵略者,国共双方也投入了大量的部队参战。在众多的参战部队中,有4个团被合称为“抗日战争四大名团”,分别是卢沟桥抗击日军的吉星文团,南口保卫战中的罗芳珪团,忻口会战中夜袭阳明堡日军机场的八路军陈锡联团和淞沪会战中孤军守卫上海四行仓库的谢晋元团。

  吉星文团的正式番号是国民革命军第29军第37师第219团。1937年7月7日夜日军从卢沟桥悍然发动进攻的时候,驻守在卢沟桥的中国部队正是吉星文担任团长的219团,面对日军的进攻,吉星文带领全团官兵奋起抵抗。

  战斗中吉星文奋勇在先,甚至组织敢死队将丢失的桥头阵地夺回,激战中他们将桥头及附近的日军几乎消灭殆尽,战斗中吉星文亦身受重伤。战斗结束后,京津各大报纸均以特大号标题或号外对这场恶战加以报道,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日的斗志。在23天的战斗中,吉星文团一共歼敌3000余人,吉星文亦因战功升任37师少将旅长。

  团长吉星文是河南扶沟人,是吉鸿昌的侄子,长大后到西北军宋哲元部当兵。1933年吉星文率部参加了长城抗战,战斗中吉星文奇袭日军,将目标地域的日军全部歼灭,战后因功升任219团团长。

  1937年6月,吉星文团奉命驻守卢沟桥,7月7日日军从卢沟桥发动进攻后,吉星文率部奋力抵抗,多日的激战,吉星文部取得了歼敌3000余人的成绩,然而由于南京政府的妥协,吉星文团于7月26日下午奉命撤出阵地,将卢沟桥的防务交给地方部队,在219团撤出几小时后,卢沟桥就失守了。而吉星文因功在战后升任109旅旅长。

  卢沟桥事变后,中国开始了长达8年的全面抗战,吉星文也一直活跃在抗日战场上,先后升任第37师师长,第33军军长。抗战胜利后,吉星文改任第77师37旅旅长,国民党败退大陆后,吉星文跟着蒋介石去了台湾,担任澎湖防卫副司令,1958年在金门炮战中被解放军的炮火击中身亡,终年50岁。

  罗芳珪团的正式番号是国民革命军第13军第89师第529团。平津相继失陷后,日军又调集重兵南下,企图与从上海登陆的部队对中国守军进行南北夹击。日军南下的重点便是山西,以便夺取战略资源,而位于燕山山脉与太行山余脉交会之处,到达八达岭的唯一入口点南口便是战略要地。

  此战日军一共投入7万兵力,战前扬言三日之内攻下南口,我中国守军有6万余人,以南口为中心进行了布防。而守卫南口的便是罗芳珪的529团。

  在6天的南口战斗中,罗芳珪率领全团官兵与日军反复厮杀,阵地多次失而复得,日军遭到重创,而529团也是损失惨重,战斗到最后,全团官兵大部分牺牲,罗芳珪也身受重伤,但他仍在前线指挥战斗,虽重伤亦不下火线,最终在战斗到第六天后,奉命突围。

  战后,《中央日报》对战况进行了报道,《大公报》记者范长江亲临前线采访,连续发表战地通讯,赞扬五二九团英勇杀敌的事迹。中共中央机关刊物《解放周刊》发表时事短评,高度评价南口保卫战,罗芳珪团的英雄事迹传遍大江南北。

  团长罗芳珪是湖南衡阳人,1925年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学习,毕业后参加了北伐战争,先后担任过连长、排长、营长等职,1934年升任国民革命军第13军第89师第529团团长。

  抗战爆发后,罗芳珪投入到抗击日军侵略者的战斗中,南口战斗中罗芳珪率领全团官兵重创日军,所部亦伤亡惨重,虽身受重伤亦不下火线。也因此战,罗芳珪团被称为抗日四大名团之一。1938年在台儿庄战役中,罗芳珪壮烈牺牲,时年31岁,国民政府为表彰罗芳珪的功绩,追谥为陆军少将,入祀衡阳南岳忠烈祠。

  陈锡联团的正式番号是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第129师第385旅第769团。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陕北的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奉命到前线与日军作战。忻口会战中,八路军陈锡联领导的769团在山西代县的阳明堡夜袭日军机场,歼灭机场日军100余人,击毁击伤日军飞机24架,有力的配合了正面战场作战。

  夜袭阳明堡战斗,是继平型关大捷、雁门关伏击战切断日军交通运输线之后中国军队取得的又一次重大胜利,一时间成为中外媒体的头条新闻。

  团长陈锡联是湖北黄安人,土地革命时期长期在鄂豫皖苏区和红四方面军任职,是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的爱将。抗战爆发后担任八路军129师385旅769团团长,后来又相继担任385旅旅长、太行军区第三军分区司令员等职。解放战争时期担任二野第三兵团司令员。

  新中国成立后,陈锡联相继担任炮兵司令员、沉阳军区司令员、北京军区司令员、国务院副总理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99年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谢晋元团的正式番号是国民革命军第88师第262旅第524团。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正式爆发,在为期三个月的战争中,中日双方投入了大量的兵力,战斗进行到惨烈之处,官兵们成批成批的阵亡。

  10月26日,日军突破大场防线,上海市区作战的中国守军被迫全线撤向沪西,谢晋元临危受命,率五二四团一营扼守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大楼,掩护88师主力撤退。大部队撤退后,谢晋元率领一营进驻四行仓库大楼,对外号称是八百壮士,实际上仅有452人。

  在四天的血战中,谢晋元凭借坚固的大楼,率部打退了日军的多次进攻,打死打伤日军200余人,自己也付出了牺牲十余人,受伤30余人的代价。10月31日,谢晋元接到撤退命令,率部退出大楼,退到租界。

  谢晋元和八百壮士视死如归、忠勇爱国的壮举震撼了全国人民,国民政府电令升任谢晋元为中校团长。毛泽东主席高度赞誉“八百壮士”,把他们与“平型关”、“台儿庄”的勇士们并列,堪称“民族革命典型”。

  团长谢晋元是广东梅州人,黄埔四期毕业,毕业之后参加了北伐战争。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后,谢晋元随同十九路军在上海英勇抗击日军一个多月。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谢晋元所在的524团奉命开赴上海参加淞沪抗战。

  淞沪会战后,谢晋元率部撤入租界,然而后来随着上海形势的恶化,地方人士曾建议谢晋元潜离上海,不过被谢晋元谢绝。陈公博当上伪上海市长后,多次以高官厚禄诱惑谢晋元,均被谢晋元一一拒绝。1941年4月24日,汪伪叛徒趁谢晋元不备将其刺伤,谢晋元多处重伤,流血不止,悲壮长逝,时年36岁。

  抗日四大名团,打出了中国军人的骨气,打出了中华民族的英勇。他们是中国军人的代表,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栏目分类

本网转载作品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联系我们-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