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旅游资讯 > 本文地址:http://www.eralgroup.cn/lvyouzixun/202302/2023021261015.html

关于夜空的精灵是传言还是实锤?

来源:未知(原创/投稿/转载) 编辑:大黄蜂 时间:2023-02-12

  辣炒花蛤、蒜蓉扇贝、烤生蚝……哪个是你的最爱?今天,我们不说美味佳肴,而是念叨念叨海鲜的另一个角色——大海“清洁工”。你没听错,它们可是海洋的“天选美容师”。

  提起扇贝、花蛤、生蚝,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身体两侧长着一对像手掌一样的外壳,游泳的时候两只“手掌”一开一合,好像鼓掌一样,是不是个性十足?而且呢,这两只“手掌”很硬核,95%以上的成分是碳酸钙。

  有人会问,这碳酸钙是怎么来呢?它是吸收大海里的二氧化碳和有机物长出来的。随着它们的“身材”慢慢长大,外壳也越来越硬,吸收的二氧化碳也就更多。

  不止如此,他们“干饭”的场景也挺有意思,遇到浮游生物后,两只“手掌”一合十,“干饭”的“食材”就有了,这里面就有海洋里的含碳物质。有项统计, 1吨双壳贝类,可以固定二氧化碳0.25吨,相当于16棵树一年的固碳量。

  56岁的冯成海,家住秦皇岛北戴河新区东河南村,最早靠打渔为生,十几年前搞起了扇贝养殖。他说,养扇贝不需要饲料,它们只吃海里的浮游生物,属于纯绿色海产品。去年,老冯养了3万多笼扇贝,纯利润预计在60多万元。

  河北是沿海省份,扩大双壳贝类“海鲜”的养殖规模,既能丰富大家的“菜篮子”,还能固碳降碳,可谓一举两得。最新消息是,河北省生态环境厅、自然资源厅和农业农村厅,已经编制了《河北省海水养殖双壳贝类固碳项目方法学》。相信不久,海洋碳汇这种“蓝碳”,会跟植树造林的“绿碳”一样,可以上市交易了。

  近日,河北新闻联播报道了河北省出台《美丽河北建设行动方案》的消息,里面专门提到了促进海水养殖业绿色健康发展等内容。可以期待,像冯成海这样的河北渔民,除了通过卖“海鲜”赚钱,还能出售海洋“蓝碳”,多挣一份外快。

栏目分类

本网转载作品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联系我们-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