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旅游资讯 > 本文地址:http://www.eralgroup.cn/lvyouzixun/202311/2023112276940.html

零跑困境仍难解?

来源:未知(原创/投稿/转载) 编辑:大黄蜂 时间:2023-11-22

  刚进入11月,零跑披露了10月销量,单月共计交付新车18202台,连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达159%,并表示即将在广州车展亮相首款全球化车型C10。

  或许是尝到降价促销带来的甜头,11月2日晚间,零跑再次宣布全系车型降价,至高金融贴息10000元/台。

  早在今年3月,零跑就宣布对旗下产品降价,最高降价幅度甚至高达6万元。此后8月,零跑再度官宣降价,最高降幅达2万元。

  如今,零跑继续降价,不论是为了年末冲销量,还是其他因素使然,零跑在卖车这一块,着实很有诚意。

  对此,零跑也开始借鉴小鹏,携手全球知名汽车集团Stellantis,欲在全球市场扭转当前糟糕的业绩表现。

  而已经陷入低价循环的零跑,此番走上合资道路,也难说不是为最后突围放手一搏,毕竟能自己出海的话,又何必靠别人?况且合资作为一把双刃剑,零跑能否从中得利尚未可知。

  10月26日,全球知名汽车集团Stellantis和零跑汽车宣布:Stellantis计划投资约15亿欧元以获取零跑汽车约20%的股权,这将使Stellantis成为零跑汽车的一个重要股东。

  同时,零跑汽车此前的股东大华股份也于10月26日签署了《股份购买协议》,拟以34.92亿港元的价格向Stellantis转让9000万股。照此计算,同时身为大华股份和零跑创始人的朱江明,也从本次交易中套现1.8亿港元。

  由此回看朱江明联合核心股东官宣10年不减持的口号,倒也别有一番滋味。毕竟不在资本市场减持,还能通过股权交易套现。当然,这不是重点,重点是零跑牵手Stellantis的内在逻辑能否撑起零跑长线发展。

  从零跑目前市场格局来看,其99%的销量来自国内,对零跑而言海外确实颇具吸引力。不仅可以规避国内的底端品牌形象,还能在一定程度逃离国内价格内卷。因此出海,也跟降价一样,成为时下国产新能源的主旋律之一。

  为此,Stellantis和零跑还按照51%比49%的比例,成立一家名为“零跑国际(Leapmotor International)”的合资公司。该公司由零跑控股,由Stellantis委任CEO,独家拥有向全球其他所有市场开展出口和销售业务,以及独家拥有在当地制造零跑汽车产品的权利

  Stellantis在近年来国内油车销量表现不佳的大背景下,有望借零跑在国内新能源市场拿下一块蛋糕,同时也可效仿大众,补足自身在新能源板块的短板。

  要知道,Stellantis在国内市场巅峰时期,旗下的标志和雪铁龙两大品牌在华销量突破70万辆,但去年直线月,Stellantis集团公告称,由于与广汽集团合资企业广汽菲克多数股份的计划缺乏进展,Stellantis将采用轻资产方式在中国发展Jeep品牌,并与广汽集团协商终止本地合资企业。

  总之一句话,Stellantis作为全球汽车巨头之一,但在华业务却遭遇滑铁卢,不过零跑让其看到有继续坐在中国市场牌面上的可能。

  对零跑而言,则能借助Stellantis的海外市场渠道和品牌溢价,在出海业务上实现弯道超车,若一切顺利,零跑还能借此摆脱国内的价格内卷,扭转业绩。

  不过,从实际情况来看,这波合作似乎重新走上早期汽车合资的老路,最终的结局便是中方品牌难以出头,对外资品牌高度依赖,外资品牌则在国内赚的盆满钵满。

  尽管类似的合资逻辑不一定在新能源发生,尤其是目前国内新能源几乎领跑全球的大背景下,但传统外企在品牌价值、渠道优势,以及最为重要的资本优势加持下,主动与国内新能源品牌合资,多少有点以时间换空间的味道。

  对零跑而言,其将海外销售大权几乎全部交给Stellantis的操作,于零跑海外品牌的建立弊大于利,在市场决策层面或将对零跑掣肘,唯一看得见的好处恐怕就只有销量数据更好。

  而且在此过程中,Stellanti也必将进行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一旦追上甚至超过零跑,恐怕双方的话语权也将发生进一步变化。

  不过这似乎也预示了国内一众新能源品牌的另一条发展路径,即在未来生存竞争更加白热化的中后期,末位淘汰效应将越发明显,而对于头部但持续看不见盈利曙光的企业,合资或许是他们最好也是不得不做的选择。

  从零跑发展路径来看,尽管在销量表现方面,月销1万多已经可以排进国内新势力TOP级别,但背后的代价是赔本赚吆喝。

  虽然有逐年向好的趋势,但在产品定价难以覆盖成本的前提下,随着以价换量的规模越来越大,零跑越卖越亏的局面也难有改观。

  其营收数据佐证了这一点,同样是这四年的数据,零跑营收分别为1.17亿元、6.3亿元、31.32亿元和123.8亿元,同期净亏损分别是9.01亿元、11.00亿元、28.46亿元、51.09亿元,亏损规模逐年扩大。

  而对于零跑主打的全栈自研,在我们此前文章中也有详细分析,每年数亿元的研发投入,相比同样全栈自研的小鹏几乎不可同日而语,而与特斯拉每年超百亿的研发投入,更是无法相提并论。

  如此一来,零跑仅有可用来提价的自研概念,似乎正在变成伪概念。账面几十亿现金,跟蔚小理等相比更是捉襟见肘。

  而如今的零跑之所以仍有市场,全凭低价策略苦苦支撑,打开海外市场对零跑而言已迫在眉睫。而牵手Stellanti,尽管属于饮鸩止渴,但确实性价比最高。既能补充现金流,又能获得现成的市场渠道,省去一大笔销售费用,只是与之对价的是零跑更长远的未来。

  在零跑的繁城之下,似乎也充满了无可奈何。当然,往好了想,若零跑能够挺过当前的生死存亡期,未来前景也难说不是一片大好。

栏目分类

本网转载作品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联系我们-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