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 > 本文地址:http://www.eralgroup.cn/keji/202401/2024011780125.html

武汉“秀”了个绣!

来源:未知(原创/投稿/转载) 编辑:大黄蜂 时间:2024-01-17

  “翡翠珠被,烂齐光些。蒻阿拂壁,罗帱张些。”《楚辞》里,浪漫主义诗人屈原写尽南方楚国的丝织业的发达。

  发轫于古楚地的汉绣也将这份浪漫基因延续。清末民初,汉绣达到鼎盛,日子清苦,挡不住武汉人爱逛街(gai)的心。“绣花街”是当时汉口远近闻名的一条街,上万名绣花匠人、近40家汉绣铺子在此聚集,路过的市民,即使囊中羞涩,也会忍不住带一幅精美的汉绣回家。

  有别于大多数注重含蓄清雅的中国古代造型艺术,汉绣艺术偏爱烂漫绚丽。构图精致,讲究分层破色的层次感和立体感;用色大胆,讲究色彩绚丽,突出热闹纷呈,富丽堂皇。大雅若拙,汉绣艺术不追求文人墨客“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而是把“绚烂绚烂更绚烂”朴素期许绣了进去。

  2008年,汉绣摇身一变,成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汉绣艺术越来越多地走上大街小巷,走进千家万户。走进武汉各大地标性景区和历史文化街区,常见到正在“穿针引线”的市民游客;汉绣技艺传承人成了人人敬仰的大师,开课授艺将毕生所学倾囊相授;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等国家级奖项等重磅大奖的加持,让这门技艺为更多人所认知、认可。汉绣还现身外交部湖北全球推介活动,为全球共赏。

  “一城秀水半城山”,166个湖泊星罗棋布,165条江河奔流不息,447座山峦千姿百态,构成了大美武汉的底色,也滋养着这座城市的无限创造力。

  一根针,一缕线,在汉绣传承人手中仿佛被赋予了生命,飞线走丝中呈现千般样式、万般风景,勾勒出武汉山清水秀的城市“颜值”。

  公园绿地、花漾街区、滨水绿道、郊野湿地……场景更迭,万物皆可入绣。片片绣布现城市魅力,处处更新展城市蓝图。

  即使不用针线,英雄人民同样将这座城市绣得精彩。昙华林极具现代主义的新场景为老街区注入新活力,传统与现代的碰撞相得益彰;“火出圈”的黎黄陂路的咖啡馆里有最松弛的城市烟火气;三阳设计之都里胜利大院壹号百年老建筑重塑为艺术空间,杨园工业遗址区的铁路遗产让“硬核艺术”成了游人如织的城市打卡点。

  进入创新涌动的新时代,汉绣艺术也长出了“数字翅膀”,以“新”破局描绘未来“SHOW”场。汉绣传承人们积极探索,让汉绣走进日常,从博物馆尘封的文物化身数字藏品;从旧市场的无人问津到直播间“三二一,上链接”便一抢而空。数字加持,汉绣艺术有了更广阔的舞台。

  助力汉绣技艺腾飞,是创新策源地武汉的日新月异。光电子信息、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生命健康、高端装备、北斗等优势产业创新集群在武汉聚集,创新生态活力澎湃。全球首款65英寸8K印刷OLED曲面显示屏在汉首发;华工科技研发出我国首台核心部件100%国产化的高端晶圆激光切割设备;中国首条空轨线路——空轨“光谷光子号”已正式开通运营;一辆辆“萝卜快跑”无人驾驶汽车已跑遍武汉的大街小巷……

  十指春风,让灿烂夺目的汉绣重现芳华,不仅绣出武汉人的个性,更绣出城市的“颜值”,绣出新时代的发展,绣出未来的无限可能。

  据近期《细胞干细胞》杂志报道,荷兰胡布雷希特研究所研究小组制造了第一个人类结膜的类器官模型。从长远来看,新模型甚至有可能为眼部烧伤、眼癌甚至遗传病患者制造替代结膜。

  酵母是一种有机体,在黑暗中发酵,暴露在阳光下可能会阻碍甚至破坏这一过程。由于液泡功能与细胞衰老有关,团队还发起了合作项目,以研究视紫红质蛋白如何能减少酵母中的衰老效应。

  记者15日从安徽省量子计算工程研究中心获悉,截至1月15日上午10时,我国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已为全球用户成功完成33871个运算任务。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微观磁共振重点实验室杜江峰院士、王亚教授等人在量子精密测量领域取得重要进展,提出基于信号关联的新量子传感范式,实现对金刚石内点缺陷的高精度成像,并实时观测了点缺陷的电荷动力学。研究团队基于自主发展的氮—空位色心制备技术,可控制备出相距约200纳米的3个氮—空位色心作为量子传感系统,通过对随机电场探测展示了这种新的量子传感范式。

  一个国际研究团队近日在美国《当代生物学》杂志上发表论文说,他们确认的一块皮肤化石碎片是目前已发现的最古老的动物皮肤化石,比此前的发现至少早1.3亿年。

  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褚衍辉研究团队通过多尺度结构设计,成功制备了兼具超强力学强度和高隔热性的高熵多孔硼化物陶瓷材料。研究团队制备出的这种高熵多孔硼化物陶瓷材料,其优异性能源于“三大法宝”,即微观尺度上构筑的超细孔、纳米尺度上强晶间界面结合,以及原子尺度上严重晶格畸变。

  记者日前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获悉,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信息技术研究中心联合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成功研发出首款国产化新型视频高光谱与点云“图-谱合一”传感器。

  《自然·化学工程》创刊号1月12日发表一项研究,报道了一个能对蛋白质进行工程改造的、由人工智能(AI)驱动的全自动机器人。最好的策略是,不在这些重复又费力的工作上和人工智能比高低,而是腾出精力在更富创造性、思想性的工作上,展现人类独特价值。

  从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获悉,日前,该院新增的5项基于北斗的远程时间频率校准与测量能力通过国际评审,相关结果在国际计量局关键比对数据库中发布,标志着基于北斗的远程时间频率校准与测量能力首次获得国际互认。

  近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2023年知识产权相关数据,引发全社会广泛关注。立足新时代新征程,作为国家创新发展战略性资源和国际竞争力核心要素,知识产权的作用更加凸显,其规模、结构、质量直接关系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目标的实现。

  已是深冬时节,晚上10时半,清冷的月光打在地上,南京农业大学校园一片静寂。树影摇曳间,一位老者沿着小径,打着手电筒缓步前行。他叫盖钧镒,今年88岁,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农业大学国家大豆改良中心主任,也是目前全国唯一一名研究大豆的院士,学生们都喜欢叫他“大豆院士”。

  大众汽车则展示了首批将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ChatGPT融合到现有IDA语音助手功能的车型。

  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中国算力发展指数白皮书(2023年)》,我国智能算力增长迅速,增速为72%,在我国算力中占比达59%,成为算力快速增长的驱动力。

  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出现,为通用人工智能的实现打开了新的想象空间,大大提升了人工智能处理复杂任务的能力。

  至今,长光卫星已成功实现了“百星飞天”的阶段性目标,并逐步成为全球重要的航天遥感信息来源。

  据介绍,此项年度评选活动是科技领域历史最悠久的科普评选活动之一,每年通过高校、科研机构、媒体、科技企业等单位推荐重大科技进展新闻,经专家评审团初步筛选,再由两院全体院士投票选定评选结果。

  在发展重点方面,多省市将脑机接口产业纳入“十四五规划”,提出开展脑机接口基础研究,推动脑机接口成果转化和广泛应用。

  守护着这片前不久刚插完秧的稻田,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郑晓明和他的团队,正努力筛选发掘具有高产、优质、抗病等性状的可利用优异种质资源。

  今年要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明确提出“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改革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标准”。

  日前,浙江大学团队通过模仿北极熊毛的结构,制备出一种封装了气凝胶的超保暖人造纤维,这种材料同时具备保暖、轻薄和耐用的特点。这项成果相关论文发表于国际期刊《科学》杂志。

栏目分类

本网转载作品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联系我们-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