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 > 本文地址:http://www.eralgroup.cn/jiaoyu/202405/2024051786893.html

上海城墙的生与死:建也匆匆拆也匆匆百年历史浓缩千年变局

来源:未知(原创/投稿/转载) 编辑:大黄蜂 时间:2024-05-17

  它虽然只有短短三百多年历史,却浓缩了近代中国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见证了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苦难与辉煌。

  首先,上海在历史上,就跟别的城市有很大的不同。别的城市,大都是先有城再有市,而上海,是先有市后有城。上海在宋代,从一个兴旺的渔村,发展成了一个繁荣的市镇。到元代,从市镇升格为县城。所以,上海完全是一个产业发展出来的城市。

  因为在此之前,明朝海防还比较严密,上海周边有很多卫所,足以保护城市的安全。但很快,明朝中后期,海防废弛,没有城墙的上海,直接面临着海上倭寇的威胁。

  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倭寇几次来犯,县令带头逃跑,损失惨重的上海,终于在升级为县城的62年后,开始修筑城墙了。

  士绅官民上下齐心,出钱出力,只用短短两三个月,就建好了周长9里、大小城门9座的环状城墙。城墙建好后几年,倭寇又几次大举来犯,但上海军民闭城坚守,倭寇久攻不下,反而遭遇反击丢盔弃甲,极大地减轻了上海的倭患。

  当时支持修城墙的人说,城墙把上海从倭患中解救出来,也是保护了上海文化不被“夷”化,保护了华夷之防。所以,虽然上海的城墙,既不是秦砖汉瓦的构筑,又没有唐诗宋词的歌颂,但它无论从军事意义,还是从文化意义上来说,都是很厚重的。

  上海的城墙,是为了抵抗海上的忧患,可是,它抵抗住了东洋人,却没抵抗住西洋人。在它修筑好将近三百年后,西方坚船利炮掀起的鲸浪,冲开了上海紧闭的城门。这就是后来李鸿章说的,中国遭遇的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然而,上海城墙的军事意义,却基本丧失了。鸦片战争以后,从小刀会,到太平天国,每逢战乱,上海人都会从城里往外逃,城墙已不足以保护城市,保护百姓,他们逃往的方向,正是城墙外的租界。

  太平天国灭亡,又过了三十多年,变得脆弱无用的城墙,渐渐失去了上海人的信任。甚至有人觉得城墙阻碍了上海城市商业的发展,从而导致老城和租界的差距越来越大,影响了中国人的饭碗和形象,让外国人更加轻视中国人。

  1905年,两江总督周馥到上海视察,有人建议拆掉城墙,得到他的赞同。周馥是李鸿章的心腹,李鸿章去世后,他接手庚子事变善后。周馥说,那时候天津城墙就被八国联军拆掉了,然后修路通电车,商业日加繁荣,可以作为先例借鉴。

  于是,很快上海就有人正式联名要求拆掉城墙,他们觉得城墙已经成了上海发展的绊脚石。但也很快又有人联名反对拆掉城墙,他们觉得拆掉城墙只会给租界扩张踢掉绊脚石。双方唇枪舌剑,甚至有反对派说,谁再提拆城墙,就拿城墙砖拍谁。

  就这样,吵吵闹闹的几年,上海的城墙没有拆掉,但大清帝国却变成了中华民国。1911年年底,距离上海光复还不到一个月,存世只有三百年的城墙,突然迎来戛然而止的收场。

  并不是拆墙派说服了保墙派,而是拆墙派在新的朝代更迭中掌了权,此时不拆更待何时?于是振臂一挥,三百多年前两三个月修好的上海城墙,在短短十天左右的时间里,灰飞烟灭。

  当然,现在我们知道这是一个错误的收场。在那几百年里,城墙并没有阻止上海的发展,城墙内主要是上海的行政功能,而上海的商业功能,一直都在城外蓬勃发展着。但是,拆墙派有他们必须要拆的理由,保墙派也有他们必不可拆的理由,然而在权力面前,所有的理由都是苍白无力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栏目分类

本网转载作品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联系我们-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