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社会 > 本文地址:http://www.eralgroup.cn/shehui/202301/2023013060321.html

十二生肖北美票房到底是怎么回事?

来源:未知(原创/投稿/转载) 编辑:大黄蜂 时间:2023-01-30

  摩根大通投资部门负责人最近十分烦恼——这帮在市场里水里来火里去的老法师们,刚被一位才满30岁的“小姑娘”骗走了足足1.75亿美元!

  老法师们如今的心情恐怕是大白天见到了活鬼。说好的名校“精英”呢?说好的博雅教育兼济天下呢?现在的坏人,门槛都已经那么高了吗?这究竟是坏人都变厉害了,还是厉害人都变坏了呢?

  有意思的是,“摩根大通被骗案”,已经不是名校生第一次搞诈骗了。最近几年里,美国各大名校不光在兢兢业业地培养精英,同时也在夜以继日地培养着“厉害的骗子”——

  后有从斯坦福辍学,创建Theranos 公司,利用“一滴血就能检测全套健康指标”的谎言,骗取90亿美元公司估值的伊丽莎白·霍姆斯;

  这些名校生的作案手段之高明,科技含量之惊人,诈骗金额之巨大……足以让技术含量巨低的那些“传统型没文化骗子”们哭倒在厕所里。

  在沃顿商学院的网站上,至今还挂着一则“优秀校友介绍”(校方如今估计也正处于懵逼状态,还没来得及删除)。

  “尽管美国有 90% 的大学生有资格通过联邦学生援助免费申请计划 (FAFSA) 获得经济帮助,但其中有近一半的学生从未填写过申请表。

  我校优秀毕业生贾维斯同学发现了这一巨大的不公。于是,她在2016年创办了金融科技初创公司Frank。

  在Frank公司提供的网页上,学生只要花短短4分钟来填写资料,系统就能帮你自动完成援助申请,获得包括联邦援助、州援助、各类机构拨款,以及其他可能的助学款项……

  这简直就是用火箭的速度在发展啊!要知道,在流量为王的今天,拥有如此海量的优质用户(大学生),那就意味着拥有无限的发展可能——就算随便发个广告也赚翻了。

  并且,贾维斯其实也没有在单纯地“做公益”——如果客户支付500美元的咨询费,贾维斯就会帮他们去和援助机构谈判,争取更多经济支援。

  如果一个人告诉你:“你给我500块,我就去帮你向别人要1000块。”请问谁能抵挡这种诱惑?500块乘以400万用户,那就是妥妥的20亿美元啊!

  厉害了我的姐!看到Frank发展如此迅猛,前景如此光明,银行业巨头摩根大通坐不住了,他们狂掷1.75亿美元,诚恳说服贾维斯,终于凭借“真心”(有钱),收购了Frank这棵“未来的摇钱树”。

  收购完成后,摩根大通十分开心。毕竟只花了不到2亿,就买到了随随便便就能赚20亿美金的公司,这笔买卖怎么看都是赚翻了!

  可是,在随后检查《网站用户列表》的时候,摩根大通的一名员工,却发现了一件十分诡异的事情——该列表恰好包含1048576行……不懂点电脑知识的人可能根本看不懂这是啥意思,懂电脑但是不细心的人大概也看不出啥蹊跷。

  But,这个诡异的数字,其实正好是Microsoft Excel允许的最大值,一行也不多,一行也不少。究竟是什么样的客户群体,会恰好长得和Excel表格容量一样大呢?

  银行于是向400万个用户的email地址发送了“市场营销垃圾邮件”(这样的调查方法我也是服气)。结果,几乎所有的邮件都因为“查无此人”而被退回了!

  她先是请Frank公司里的一位高级工程师来制作虚假客户名单,但是这位超有节操的下属本着“虽然你是我老板,但我有我底线”的原则,无情地拒绝了……

  之后贾维斯仍不死心,她又跑去找到一位数据科学教授,仅仅支付给他1万8千美金,就编造了400万个虚假的客户账号。

  得知真相后的摩根大通气得都要吐血了!狂砸1.75亿美元,买到的居然是个只值1万8千美元的谎言!于是他们关闭了网站,果断起诉了贾维斯。

  而媒体们也是幸灾乐祸,称这次的案件为“继 FTX 之后金融科技界最疯狂的骗局”!这回,“创业精英”贾维斯,估计是难逃牢狱之灾了。

  不少人看到这里,可能就会问了,名校不都是培养精英的吗?怎么现在居然会涌现出那么多骗子来了呢?这究竟是名校“识人不明”,还是精英教育出了大问题呢?

  我先“有一说一”地讲句大实话——其实无论任何阶层,都会出现一定比例的坏蛋,只不过精英阶层因为接触到的社会财富比较多,所以无论是案值,还是社会影响,都会比其他阶层更加“扎眼”。

  比如,一个初中没毕业的小孩,在火车站骗了乘客100块,性质和“名校生在投资圈骗了一个亿”,本质上都是诈骗。可是就算有1000小孩在火车站骗钱,他都上不了新闻的头条。

  这些精英家庭出身的孩子,吃穿不愁,接受的是最好的教育,前途又有父母铺路……简单来说就是“啥都不缺”。为什么这群人,还会为了所谓的“成功”去频频铤而走险呢?

  殊不知,如此“好命”,也会让这些孩子承担巨大的心理压力。我曾经采访过几位专为家族企业和高管家庭提供教育咨询的老师。

  事业成功的父亲,往往会有一个共性,就是十分强势,非常挑剔。对待孩子,他们挂在嘴边的口头禅经常是——你再差再差,起码得要超过你爸爸我吧?”

  一个人的成功,有能力因素,也有运气因素,两者缺一不可。成功的爸爸,未必就能培养出成功的儿子……可是这样简单的道理,许多好强的爸爸,往往不能理解。”

  这就导致了精英孩子们都担负着巨大的“成功压力”,和与生俱来的“失败恐慌”,好像只要经历一点点失败,他们的整个人生也就随之完蛋了。

  “医疗骗子”伊丽莎白·霍姆斯则是典型的白富美——父亲是政府高官,也20世纪初美国最富有的商业大亨之一Charles Fleischmann的后代;伊丽莎白的曾祖母嫁给了着名外科医生,家里创办了大型医院和医学院;此外,伊丽莎白的母亲还在外交政策和国防部工作,她的外祖父也是军队高官……

  成功的父辈们,早早就把“出人头地发大财”这样的“小目标”植入了孩子们的大脑中……换句话说,父辈的成功,既是精英孩子向上攀登的阶梯,也是他们挥之不去的“紧箍咒”。

  我认识一个学生朋友小A,曾经在某个知名夏令营遇到过一位家庭资产上亿的小富二代B。这孩子十分上进,早上5点起床,半夜12点睡觉,每天都在努力学习,还对未来的每一段人生,都有着详细到近乎恐怖的规划。

  “B说他在30岁之前,必须达到身家多少多少;在40岁的时候,必须要超过爸爸多少多少。”小A告诉我说:

  在耶鲁大学教过10年书的德雷谢维奇曾经写过一本畅销书,名为《优秀的绵羊》。在书中,德雷谢维奇写到——

  常春藤的学生内心都非常脆弱。他们从小就是取悦家长和老师的高手,别人对他们有什么期待,他们就做什么,而且一定能做好。这些学生是“习惯性的成功者”,从未遇到过挫折——所以他们特别害怕失败。

  进入大学,他们的思想经常走极端,成功了就认为自己无比了不起,一旦失败了就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与一个屠宰场工人无异”。

  可是我们所有人都知道,人生的常态,就是不断失败再爬起来的过程啊!没有plan B,没有一点“生命的弹性”,这样最终不是把自己逼疯,就是把别人逼疯。

  难怪曾被誉为“金融界小神童”,现在被称为“精英届大骗子”的贾维斯,在接受采访的时候,曾经告诉媒体,说:“如今Frank公司遇到最大的问题,就是用户规模的问题。”

  其实贾维斯根本不缺钱,如果假以时日,踏实经营,她的公司很可能会获得成功。问题是她对成功的渴望已经到了变态的地步,或者说,在她的人生规划里,“30岁取得巨大成功”就是一个“不可更改的小目标”。

  在罗斯福总统上大学的年代,大学教学比现在更加严格,“那时当学校说要培养服务社会的精神和领导力这些东西的时候,他们是玩真的……

  第二,校友捐赠,是各大名校的重要收入来源,所以学校一来会鼓励毕业生多去从事更有“钱途”的职业(比如金融和高科技),二来也会小心翼翼不愿得罪未来的“金主爸爸们”。

  所以,如果你在普通大学有抄袭行为,或者错过一次期末考试,你会有很大麻烦;而在耶鲁(这样的名校),这些都不是大问题,你永远都会有第二次机会。

  据作者德雷谢维奇亲眼所见,哪怕你遭遇最大的学业失败,哪怕你抄袭,哪怕你威胁同学的人身安全,你都不会被开除……

  而当你的家庭、你的爸妈、你的学校,全都告诉你——你必须成功,你也一定会成功,为了获得成功,哪怕不择手段也能得到原谅……的时候,邪恶的念头就产生了。

  当然,万一失手,后果需要自己来扛。比如,币圈骗子弗里德,如今面临8项控罪,一旦罪名成立,他可能要面临最高115年的监禁。

栏目分类

本网转载作品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联系我们-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