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社会 > 本文地址:http://www.eralgroup.cn/shehui/202211/2022110555037.html

杨晓渡被免职这件事可以这样理解吗?

来源:未知(原创/投稿/转载) 编辑:大黄蜂 时间:2022-11-05

  它是一个相对纯粹的工作,可以肆意地释放好奇心。工作上的社交只是基于我对你好奇,对这个公司、事件或者行业好奇,而不带有其他复杂的目的,不卑不亢,不慌不忙。家人朋友总说我爱刨根问底,我想,我可能是把工作习惯带到了生活中;或者说,这可能就是我的本能,只是应用到了工作中。

  刚入行时,我非常欣赏并羡慕这样一类记者:在群访的时候,在乌泱泱的媒体同行面前,他们逻辑清晰、有条不紊地提问后,受访对象点了点头、若有所思地赞叹一句“这个问题问得好”。我曾经非常努力地向他们看齐,默默地在群访时听着其他记者的提问,偷偷在心里对他们的问题分个高下,学习好问题的提问思路和逻辑,并反问自己:为什么别人问到核心,而自己却不行?这样的训练周而复始,直至我能够最终自信地问出被称赞“问得好”的问题。

  有一次采访结束后,受访对象和大家一一握手,说:“谢谢你们的时间。”这样的谦卑让我十分感动,更鞭策自己同样不能浪费对方的时间。所以,我总会告诉自己:案头工作一定要做扎实,不能问“炒冷饭”的常规问题,要问出增量,要让采访对象兴奋,以至于愿意倾囊相授。每当我看见采访对象回答我的提问时眉飞色舞、兴致勃勃的样子,我就知道,我没有浪费他的时间。

  慢慢的,在我的记者生涯进入第五年之际,我提出好问题的瞬间越来越多,提纲挈领的能力得到明显提升。这样看,提问也真是一场修炼。

  于公而言,记者是信息的摆渡人,是化解信息鸿沟的力量。记者通过提问,快速识别、筛选、核实有效信息,并思考、转化、输出、传播。在这个过程中,公众知情权得到保障。只要公众对真实客观的信息需求还在,记者这份职业就不会消亡。

  于私而言,尽管每每操作选题都会面临压力和焦虑,但为了每次采访后解答了内心疑惑的“爽感”,为了面对面的深度交流后那股酣畅淋漓、意犹未尽的感觉,为了先于大众发现有趣信息点并传播出去的小得意和小快乐,为了留住那些“我思故我在”的瞬间,我也应该继续好好地去提问。

栏目分类

本网转载作品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联系我们-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