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理财 > 本文地址:http://www.eralgroup.cn/licai/202305/2023051865945.html

HM集团发布二季度财报:中国内地市场销售额大跌28%

来源:未知(原创/投稿/转载) 编辑:大黄蜂 时间:2023-05-18

  (观察者网讯)继3月份新疆棉花事件发酵后,被曝曾发声明抵制新疆棉花且拒不认错的H&M集团,在中国的销售额出现大幅下跌,尝到了“现世报”。

  7月1日,H&M集团发布2021年第二季度财报。财报显示,H&M集团在中国内地销售额在2021年第二季度,较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28%,损失达7400万美元。

  随着新冠疫情的缓解,全球经济开始复苏。与此同时,H&M集团的全球业务恢复盈利,但在中国的销售额却出现大幅下滑。

  财报显示,H&M集团今年二季度在中国内地销售额以瑞典克朗结算比去年同期下降28%(以人民币结算下降约23%),达到7400万美元。

  这意味着,中国内地市场在H&M全球市场中排名第六。然而在今年第一季度,中国内地是H&M集团仅次于美国和德国的第三大市场,占该公司销售额的约6%,也是H&M在疫情期间销售额唯一增长的主要市场。

  《华尔街日报》称,与H&M高达54亿美元的全球销售额相比,7400万美元的损失可能只是一个小损失,但对与该公司快速增长的市场来说“却是一个重大打击”。

  财报公布后,H&M股价在欧洲午盘下跌约2%。尽管该公司本季度的业绩超出了总体预期,但分析师告诉《华尔街日报》,他们对6月份前四周的销售额低于预期感到失望。

  H&M集团首席执行长赫尔默松(Helena Helmersson)表示,目前中国内地仍有约10家门店关闭。她拒绝进一步评论中国内地市场,只是说“就中国而言,情况仍然复杂”(the situation remains complex)。

  事件一经曝光便遭致各方声讨,淘宝、天猫APP搜索结果显示,所有“H&M”或“HM”搜索均无结果,遭到阿里方面的屏蔽、下架。此外,包括拼多多、唯品会、苏宁易购等电商平台也都已无法搜到“H&M”的店铺及商品。

  然而在引发中国舆论强烈不满后,H&M集团于当日晚间发布声明拒不认错,辩称相关举动“并不代表任何政治立场”,并且“一如既往地尊重中国消费者”。

  随着事件继续发酵,中国网友陆续揪出一众“碰瓷”新疆棉花的外国企业,其中就包括同为BCI成员的Zara、耐克等一众国际品牌。

  对于部分西方国家炒作所谓的新疆“强迫劳动”,我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在7月2日记者会上表示,这是美国等极少数国家的极少数反华分子炮制的谎言,目的是搞乱新疆、遏制中国。

  汪文斌还说,挖空心思的抹黑打压,反而让洁白质优的新疆棉花被更多的消费者所认识,更加供不应求,进一步成为了新疆农产品的重要名片。

  这是因为,当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政府对中国的新疆政策进行了恶毒的污蔑,并发起了抵制新疆棉花的政治抹黑运动后,这些西方服装品牌竟纷纷选择配合,发声明表示它们不会再用新疆棉花。直到此事引起了中国民间的强烈抗议和抵制,这些品牌才要么撤下或更换了此前妖魔化新疆棉花的声明,表示尊重中国消费者。

  但当时,也有人认为民间的抵制虽然对这些西方品牌产生了效果,却没有对这些品牌形成更持久的震慑力,需要有更制度性法律性的东西让这些西方品牌对中国的核心利益和尊严有敬畏感。

  而昨天我国正式出台的《反外国制裁法》,便给这些西方品牌的头上,真正悬挂上了一柄“达摩克利斯之剑”!

  中国政法大学的国际法专家霍政欣,就在接受耿直哥采访时表示,《反外国制裁法》确实会对外国企业和品牌形成一种法律上的震慑,令其不敢再随意参与西方挑起的诸如抵制中国新疆棉花的反华政治行动。

  霍政欣表示,这是因为该法的第十二条规定了:“组织和个人均不得执行或者协助执行外国国家对我国公民、组织采取的歧视性限制措施。”

  而且,该条还明确指出:“组织和个人违反前款规定,侵害我国公民、组织合法权益的,我国公民、组织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其停止侵害、赔偿损失。”

  这也就是说,以后如果再出现H&M这种西方品牌参与西方政府污蔑和抵制新疆棉花的事情,中国公民和组织就都可以在中国的法院起诉这些品牌,要求停止侵害和赔偿。

  从一些境外媒体的报道来看,一些西方政府、商会和企业也显然意识到了中国新出台的《反外国制裁法》的威力。

  只不过这些很擅长颠倒黑白的西方政府和他们的商会组织,并没有去反思他们干涉和抹黑中国内政的行为,反而是倒打一耙,说什么中国的这个法律会“阻碍外商投资中国”。

  对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在6月11日的外交部记者会上就回击了这一说法。他说,我看不出这两者之间有必然的联系。如果有的话,就是《反外国制裁法》的制定,为各国企业在华发展提供了可预见的法制环境和稳定可期的营商环境。这次召开的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9次会议,还审议通过了《海南自由贸易港法》和《关于授权上海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浦东新区法规的决定》,这些都是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新举措。还强调,中方一贯欢迎和支持外国企业来华开展经营和合作,依法保障他们的权益。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我们将继续致力于为外国企业营造更好的营商环境,同世界分享中国的发展机遇。

  确实,我们《反外国制裁法》,其实恰恰是在法律制度上给外国企业进一步明确了他们在中国营商时应该遵守什么、留意什么,尤其是红线在哪里,给了外企更加可以预见的法制环境,这也就意味着更稳定可期的营商环境。

  当然,倘若西方国家非要逼着他们的企业去当政治工具,逼他们去当地缘政治对抗的牺牲品,那就不是我们中国的问题了。

  毕竟,我们可没要求你们美国的企业去支持加利福尼亚独立,或是要求你们必须赔偿所有当年被贩卖到美洲大陆来的非裔黑人及其后裔吧?

  6月25日,Nike集团(NYSE:NKE)发布2021财年第四财季和全年业绩报告。截至5月31日,集团第四财季收入由上一财年同期的63.1亿美元大涨96%至123.4亿美元,远超市场预期的110亿美元。净利润则由-7.9亿美元增长291%至15.1亿美元。

  至此,Nike全年收入同比增长19%至445.4亿美元,净利润增长126%至57.27亿美元。目前,Nike业绩水平已超越了疫前同期。财报显示,2019财年Nike集团收入为391.1亿美元,净利润为40.3亿美元。

  “Nike已完全走出了疫情的影响,并且保持了非常良好的增长势头,国际运动集团第一的宝座近几年内很难被撼动。”时尚独立分析师黄凯对时代财经说。

  财报显示,截至5月31日,Nike集团2021财年在大中华区收入为82.9亿美元(约535亿人民币),较上一财年66.8亿美元同比增长24%,除去汇率影响,增长19%。Nike集团在大中华区的业绩实现了连续7年双位数增长。

  值得关注的是,3月底“新疆棉事件”爆发,Nike拒绝使用新疆棉的声明令中国消费者抵制情绪高涨。据美国投资研究机构晨星公司报告显示,4月份Nike的天猫旗舰店销售额相比去年同期下降了59%。

  尽管如此,财报显示在2021年第四财季,Nike大中华区也取得了19.3亿美元的收入,较上一财年同期增长了17%,同时也高过2019财年同期的17亿美元收入。

  集团首席财务官Matt Friend直言,“集团4月的业绩受到中国市场动态的影响,但公司调整运营策略,暂停了营销活动和产品发布,业绩在5月迎来复苏,改善至个位数下降。6月份业绩持续改善,目前的零售水平已接近去年同期。”

  根据天下网商发布的618战报,6月1日-6月20日Nike位列天猫运动户外品牌销售金额排行榜第1名。亿邦动力发布的618终极榜单中,Nike品牌仅次于安踏旗下的Fila品牌,位于运动/休闲服饰榜单的第2名。

  “这和Nike提出的DTC(直面消费者)战略是一脉相承的,通过门店、APP、电商各种渠道多维度的数据,精准地把握消费者需求,以此调整运营策略与产品布局。”运动鞋服独立分析师马岗认为,Nike集团此举表明了中国消费者的重要性,同时,对数字化的投入也是应对国内运动市场多品牌竞争的有力武器。

  马岗还对时代财经表示,Nike只要短期内不再犯“大错误”,以其在中国市场的渠道布局、产品、品牌、营销、设计创意的优势来看,Nike在中国市场还将保持惯性增长。

  “Nike在中国的情况并没有表面上看到的那么乐观。”黄凯对时代财经分析,“新疆棉事件不至于给Nike在中国的市场以毁灭性打击,但已经明显削弱了Nike在中国的增长势头。”

  2019-2021年第四财季,Nike集团大中华区收入增速分别为35%、22%、14%,连续两年领涨的大中华区在2021年第四季度失去了领涨地位,北美地区增长幅度达29%,而EMEA地区增长达21%,均领先于大中华区的14%。

  不过,马岗持不同看法,他认为目前Nike在中国市场的增速是健康的,“Nike在中国的产品竞争力、协同效应、消费流程体系都十分完善,就连经销商体系实力也很强,滔搏、宝胜是Nike在中国最主要的两大经销商,这与Nike目前的增速相匹配,如果一味追求增速,会导致消费者体验缺失,对品牌造成不良影响。”

  “频率高的时候,一年时间每个月买1到2双球鞋,每双鞋的价格在500元-1500元之间。”柚子曾是Nike的忠实粉丝,Nike的篮球鞋在过去十余年都是她运动消费的首选,但也总是因为好看的鞋中不了签而苦恼。

  “新疆棉之后,我都不登记了。”柚子告诉时代财经,事件爆发后,她对Nike的好感度越来越低,现在已经找到其他的替代品牌,她说:“户外运动品牌都比较耐穿,品牌理念也很喜欢,更重要的是,这个品牌被安踏收购了。”

  在电话会议中,有分析师提及关于Nike在中国面临其他品牌竞争的问题,集团首席执行官John Donahoe这样回应:“Nike是一个属于中国、为中国而生的品牌”。

栏目分类

本网转载作品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联系我们-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