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 > 本文地址:http://www.eralgroup.cn/keji/202501/20250122100573.html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来源:未知(原创/投稿/转载) 编辑:大黄蜂 时间:2025-01-22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為农业大省,安徽不断夯实农业基础,坚决扛稳粮食安全责任,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步履鏗鏘有力。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参加省两会的代表、委员对此十分关注,聚焦乡村振兴这一热点话题,话成就、说期待,积极建言献策。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安徽始终把重农抓粮摆在突出位置,多种粮、种好粮,建设江淮粮仓,扛牢粮食保供责任。去年,安徽省粮食產量836.9亿斤,再创歷史新高,连续8年稳定在800亿斤以上。

  “成绩令人欣喜,同时也要看到,目前我省优质粮油品牌溢价能力偏低、物技集成服务落地率偏低、耕作生產成本偏高,导致粮油作物亩均纯收益较低。要进一步实现粮油增效,让农民生產粮食和增加收入齐头并进。”在省政协委员、安徽农业大学工学院教授刘素梅看来,要树立粮(油)全產业链、全要素、全环节经营理念,融合农艺、农机、农信、农资、农金、农服,在提质、增產、降本、减损、集约上下功夫,高质量建设江淮粮仓。

  刘素梅建议,要持续改造提升中低產田,建设农田设施标准化、农业经营规模化、农业服务社会化、运营管理数智化、田园生态绿色化国家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同时,发展精益生產,强化高產栽培模式、智慧机械装备和高效作业技术的成果转化和示范推广。

  “為实现集约增效,建议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促进行动,以推进‘耕种管灌收烘’生產托管為抓手,以良机服务為载体,健全综合农事服务体系。”刘素梅说。

  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底线要求。“创新我省脱贫地区的农业生產模式,分类施策,因地制宜实施效益好、带动强的產业发展项目,延伸產业链,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為一名“水稻专家”,省人大代表、芜湖市星火农业实用技术研究所所长程太平介绍,近年来,安徽省以特早熟早稻品种作為粮食生產基础,前后茬配合经济作物,取得了良好成效,可以為脱贫地区產业发展所借鉴。

  “在江淮分水岭等地区,做好以特早熟早稻為主的多元化生產模式研究工作,在稳定粮食生產的同时,发展经济作物生產,增加乡村经济收入。此外,加强帮扶工作,做好与脱贫地区农產品的供需对接关系,避免產品销售难等问题出现。”程太平建议。

  乡村是广大农民群眾的家园,隻有营造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推动一、二、三產融合发展,才能让农民有充足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

  建设和美乡村,科学的村庄规划不可或缺。省政协委员、农工党芜湖市委会主委刘育红在调研中发现,目前村庄规划还存在基础资料范围广、内容多,驻村深入调查难,规划编制在时间进度上难以把握和控制等难题。

  為此,刘育红建议,要对村庄规划编制所需基础资料和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加快搭建数据共享平台,方便编制主体和需求方使用。同时,研发村庄规划编制的调研软件,加大规划知识的培训力度,尽量减少区域内多个村庄规划集中打包编制,不盲目追求村庄规划编制“全覆盖”,根据各村庄对规划的急迫程度,按需有序推进。

  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可以為乡村振兴和农村社会稳定提供有力保障。省人大代表、巢湖市柘皋镇汪桥村党总支书记钱国生建议,要充分运用新时代“枫桥经验”,通过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推动多元共治、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等方式,实现基层社会的和谐稳定。将“六尺巷工作法”蕴含的道德内涵融入村规民约,引导农民群眾自觉遵守社会规范,化解矛盾纠纷,使乡村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在推动一、二、三產融合发展方面,来自黄山的省人大代表、安徽省祁门红茶產业集团董事长姜红建议,要激活地域文化,农文旅融合发展。整合优化全省旅游资源信息,搭建全省一网游平台,迭代升级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功能。加快绘就“交旅融合”新场景,打造出一批富有特色标杆的旅游风景道,让游客在大美安徽一路打卡、一路游玩。此外,要持续加大安徽特色农產品的宣传力度,特别是徽茶、徽菜,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沉浸式消费体验新场景。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要依靠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科技创新和农村改革好不好、快不快、稳不稳,将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

  科技是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升发展效益的主要推动力之一。近年来,安徽省不断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水平,强化科技与產业对接,加快形成农业新质生產力。

  “当前,我省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產学研用协作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市、县、乡三级公益性农业科研、技术推广机构人才需要扩充。”省政协委员、亳州市政协副主席张国芳表示,需要做好农业科技创新与有效转化的文章,持续提高安徽省农业科技水平。

  张国芳建议,要完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引导有关科研单位紧密结合农民需要,加强与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合作,实现资源、成果、信息共享。注重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中的主体作用,搭建產学研合作平台,整合有关方面设备、技术、人才等力量,让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尽快落地见效。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农业科技领域,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融资体系。

  “当前,农业机械化水平逐步提高,生物技术在育种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土地流转政策促使农业规模化经营也初现端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涌现,这得益於科技应用与改革推动。”省人大代表、天长市新农人协会会长张建昌说。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用好改革这一法宝。张建昌建议,要完善并落实好土地流转政策,落细相关规程,设立土地流转服务平台,提供信息发布、由村集体统一对外发包、合同签订等一站式服务,合理保护农户和农业经营主体的双方利益。此外,还要扩大农业保险实施范围,不断改革优化农业保险补贴力度、补贴方式等内容,降低农业经营风险,提高农业全產业链的抗风险能力。(记者 许昊杰 朱卓)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於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栏目分类

本网转载作品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联系我们-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