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 > 本文地址:http://www.eralgroup.cn/keji/202311/2023113077408.html

南财观察|当智造大省遇上文化盛会:珠三角9市展现“文化+”雄心推动万亿级产业链群

来源:未知(原创/投稿/转载) 编辑:大黄蜂 时间:2023-11-30

  近年来,大湾区文化产业发展正在步入“快车道”:2021年,广东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6910亿元,同比增长11.3%,占全省GDP比重5.54%,连续19年居各省市区首位,广东文化产业的支柱地位进一步巩固。2022年,广东规模以上文化制造企业共4267家,其中绝大多数分布在珠三角9市,尤其集中分布于深圳、广州、东莞三地,涌现了大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文化制造细分行业“小巨人”与“独角兽”。

  探索文化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实现文化制造向“智造”的飞跃,更加呼唤“文化+”融合发展赋能。11月28日至29日,2023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投资大会(广东·广州)在广州召开。珠三角9市在做推介时,展现出与港澳协同错位发展的态势,并展现出了广阔的文化产业投资空间。

  例如,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广州打造多个文化产业重大项目,推动游戏电竞、数字音乐等数字文化新业态蓬勃发展;大力发展数字文化产业,深圳加速实现高新科技在文化生产、传播、消费等各环节全面赋能;依托本土制造业家底与优质文旅资源,佛山、东莞、江门、肇庆等多地不断探索“文化+制造”、“文化+创意”等融合发展新业态……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财政金融研究所所长刘佳宁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表示,广东“文化+金融”优势明显。一方面广东文化产业基础好,文化产业起步较早,依托丰厚而独特的文化资源和产业优势,市场潜力巨大,产业数字化趋势明显。另一方面,广东金融发展基础好,有助于为文化产业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注入新动能。

  放眼大湾区,囊括香港、深圳和广州三大亚洲金融中心,坐拥港交所与深交所两大交易所和上千家投资机构,这里金融活跃度极高。当前,粤港澳三地文化产业优势互补,巨大的城市文化产业发展潜力与澎湃的金融投资活跃度不谋而合,迸发出广阔的金融“活水”浇灌文化产业新动能。

  粤港澳大湾区不仅是政治和经济概念上的共同体,还是文化上的共同体。在构建“9+2”大湾区文化产业发展新业态蓝图中,珠三角9市具有相似的制造业基础与差异化的发展路径。

  有学者指出,在整体文化产业发展程度上,大湾区大致可分为三个梯队,广州、深圳、香港、文化产业始终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澳门、东莞、佛山、惠州处于第二梯队;江门、肇庆、中山、珠海则位于第三梯队。

  就大湾区内地9市而言,广深两市是大湾区文化发展的主要引擎。2022年,广州与深圳文化产业增加值分别约为1800亿元与超过2600亿元,在全省遥遥领先。

  不过,同为基础好、发展速度快,广深两市的文化产业发展路径却各有侧重,拥有深厚文化“存量”的广州更重产业基础,年轻的活力之都深圳则以技术创新为重要引擎。

  岭南文化底蕴深厚,广州文化资源丰富,近年来更是着力建设动漫游戏之都、数字音乐之城、全球创意城市、文化装备制造中心。充分利用元宇宙、数字创意、AIGC等新技术,广州市推动游戏电竞、数字音乐等数字文化新业态蓬勃发展,体现广州传统优势行业与新兴文化产业的有机融合。

  例如,广州近年来打造了动漫游戏、创意设计、文化装备制造等3个千亿级文化产业集群,数字创意产业成广州文化产业重要发力支点。其中,游戏电竞方面,2022年,广州游戏产业营收近1000亿元,居全国第二,占全国市场份额近三分之一,正在加速打造“世界电竞名城”。

  “结合产业情况,下一步我们将研究制定两个重要文件,一个是广州数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另一个是电竞产业扶持的政策。”广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新闻出版局(版权局)局长陈晓丹介绍,广州的文化产业具有务实、求新特质,未来将进一步促进文化产业新业态发展。

  观察深圳,科技创新则处处体现在文化产业全生态当中。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深圳近年来大力发展数字文化产业,推动科技赋能文化产业全链条。深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刘文斌介绍,最近深圳还将数字创意产业列为深圳的20+8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之一,“我们将进一步发挥科技创新优势,加快新兴文化业态的发展。”

  深圳的金融业发达,利用“文化+金融”发展新业态具有先天优势。近年来,深圳加快推动设立数字创意装备产业基金,形成支撑产业发展全周期的投融资体系。除了“文化+金融”,深圳还大力鼓励“文化+科技”等新兴业态企业创新发展,每年认定奖励一批优秀新兴业态文化企业。

  其他珠三角城市则各具特色。“中国潮玩之都”东莞文化制造优势突出,全市拥有超过4000家玩具生产企业,近1500家上下游配套企业,是全国最大的玩具出口基地。发达的加工贸易与制造业根基让东莞在潮玩动漫、文化装备、印刷包装等多个产业都具备显着优势。未来,东莞将积极探索“文化+”产业融合,主动融入数字文化赛道,将充分发挥产业优势。

  同为制造业大市,佛山近年来探索加速构建文化创意设计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产业生态链,立足醒狮、美食、龙舟、陶瓷等佛山强势文化资源和产业基础,延长文化产业生态链条,以IP化、品牌化赋能工业设计。

  实际上,以制造业立省的广东,在文化产业发展上充分体现了优势。就珠三角9市而言,各地根植优势制造产业基础,利用数字赋能,加速文化产业集群化发展,如江门造纸业产业集群、江门包装印刷与灯饰文化产业、惠州超高清视频显示是数字文化制造业支柱……各地有所侧重,差异化发展,但同时体现“文化+”有效延长文化产业链。

  数据显示,2021年,整个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规模里,珠三角9市以1.99万亿的文化企业营收占据明显优势,其中广深两市占主导地位,合计接近1.5万亿元人民币。港澳文化产业特色鲜明,与珠三角9市形成了良好的互补。

  不难发现,粤港澳三地根植当地产业基础,利用“文化+”赋能,实现各自文化产业差异化发展,优势充分互补,构成大湾区文化产业繁荣的内生动力。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9+2城市群加速建设,以南沙、横琴、前海、河套四个重大平台为主要抓手,粤港澳三地携手推进基础设施“硬联通”,不断拓展规则机制“软联通”。在文化产业衔接上,随着大湾区建设纵深推荐,文化产业合作进一步加强。

  近日公布的《“数字湾区”建设三年行动方案》就提到,加快“数字湾区”建设,依托南沙、横琴、前海、河套四个重大平台先行先试,明确以数据流动带动要素市场化、夯实新型数字基础设施、数字化赋能投资兴业、加快粤东粤西粤北“数字融湾”等几大任务。

  随着生成式元宇宙、数字创意、人工智能产业与文化产业深入融合,数据成为文化数字化要素支撑体系得以完善的关键。可以说,上述行动方案对大湾区的软硬件设施、规则机制等建设与合作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将有效畅通粤港澳三地数据合作,以此赋能现代化文化产业发展。

  随着元宇宙、数字创意、AIGC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文化新业态新应用不断涌现,产业扩链延链日益加速,产业圈层不断扩大,产业生态更加丰富,文化企业融资需求剧增。实际上,作为世界级城市群,大湾区充分发挥一体化发展的创新文化发展新机制,进一步畅通投融资市场。

  为持续探索金融“活水”浇灌文化产业,在本次文投大会上,由中国文化产业母基金发起的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投融资联盟正式成立。据悉,首批联盟成员有23家机构,涵盖私募股权机构、风险投资机构、证券公司、文化国企等,旨在搭建一个投融资服务平台,构建开放、创新和协作的文化产业投资生态圈。

  目前,大湾区“文化+金融”动作不断。广东创建了广州、深圳、佛山等国家级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在省级层面,先后建有2个百亿级文化产业基金,通过组建子基金、项目直投等路径为文化产业引来“金融活水”;地市层面,广州挂牌的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一期已有20亿元规模投入运作。

  艾瑞咨询联合创始人邹蕾介绍,大湾区文化产业的投融资市场活跃,除了重量级的产业基金,中小微企业的投融资表现值得关注。就在2019年至2023年10月间,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合计产生融资事件527件,据估算总融资金额约为407.3亿元,“从这里面我们能更明显地看到大湾区中小微企业的‘长期主义’,如何从小企业成长起来。”

  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理事长孙志军直言,近年来,红杉中国、五源资本、高榕资本等投资机构已在广东投资项目超过400个,金额达到数百亿元。在他看来,随着科技变革的强劲推动,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投资文化产业前景可期”,而大湾区在数字经济、创意设计、高端文化制造等产业领域具有领先优势,注定是文化产业投资的一片热土。

栏目分类

本网转载作品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联系我们-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