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 > 本文地址:http://www.eralgroup.cn/jiaoyu/202401/2024010579443.html

有关辕(yuán)郡(jùn)看看网友是怎么说的!

来源:未知(原创/投稿/转载) 编辑:大黄蜂 时间:2024-01-05

  但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报名人数438万,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预计1179万人, 考研人数占到了毕业生的1/3以上。

  临近毕业,考研、工作、考公、考编......这些选择全都摆在了刘磊面前。“如果工作,在哪里工作,是老家,大学所在的城市,还是一座一线城市?”

  接受落榜是天意的刘磊,很快就收拾好心情,从图书馆走向了招聘会。几个月后,他找到人生的第一份工作。31岁的时候,他回看考研决定笑着说了两句话:

  高中的时候,她和家人就都默契地认为:大学毕业后一定要考研。章琳不记得这种共识是怎么达成的,也没听父母说过考研对人生有什么具体的好处。

  临近毕业,考研失败的同学们因为错过了秋天的校招,不停地参加各种招聘会。有时候,章琳吃过晚饭洗完澡坐在床上刷剧,去市里找工作的室友还在赶末班车回学校的路上。

  因为学的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章琳的同学们毕业以后选择有限,专业对口的工作“基本就是去食品类的工厂”。

  在同学们为工作沮丧的时候,章琳很从容地享受着校园生活,还因为考研成功,带着父母奖励的一小笔资金到珠三角旅游去了。

  她研究生的专业是依然只有工厂对口的食品安全。三年前,本科同学面临的困境,被原封不动地摆到了章琳面前。

  2018年的就业形势不像今年这么残酷,几经辗转,章琳找到了一份学术期刊编辑的工作,月薪8000,地点北京。一年后,她受够了每月花3000和人合租的生活,也受够了复杂的办公室政治,决定裸辞。

  裸辞后,章琳回老家备考公务员,做起了全职儿女。在章琳看来,“考公的形势也是一年比一年严峻。”

  202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共科目笔试,过审人数与招录计划数之比约为77:1。2020年章琳参加国考时,报录比还是59.5:1。

  虽然听过不少“研究生考编被提拔的几率更高,薪资待遇和本科也不一样”的说法,但在章琳看来事实并非如此。据她观察,22、23岁就进入体制的人和26、27岁才考进去的人职业发展路径完全不同:

  考研成绩揭晓后,她只好边写毕业论文边求职,终于赶在2018年6月找到了一份还算不错的新媒体编辑工作。

  团队招人时,她发现大量清华北大复旦的硕士毕业生简历,他们只是为了应聘一份记者的工作。那时的她看着邮箱里的简历,惊出一身冷汗:

  “2018年的应届毕业生和2022年的应届毕业生面临的求职压力,不是一张研究生文凭可以抹平的。”

  研究生毕业以后,章琳自觉“年纪大了,试错成本高”,不能像本科毕业一样尝试很多工作,失去了很多可能性。

  本科毕业时,山东人王林是同学中的“逆行者”。大学同学不是考研就是考编,他却一心想要早点儿独立,坚定地选择去北京工作。

  在社会摸爬滚打10年后,昔日的同窗大多走上了工作的道路,并进入了职场关键期。王林却暗暗筹备起了海外研究生的申请工作。

  虽然裁员的名单上暂时还没有王林的名字,但他还是决定转换赛道,通过读研的方式朝着下一个目标迈进。

  考研失败的沉越、刘磊在本科毕业后遭遇过很多职场挫折,但最终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岗位,并给出了漂亮的成果;

  本科还是坚定“不研主义者”的王林,工作10年后开始筹备留学,希望通过研究生学历开启自己事业的第二春。

  无论是“二次高考”,还是“一研为定”,都不过高压之下人们赋予考研的“意义”,它的实际能量并没有那么庞大。

  把考研作为不可违抗宿命,上岸即是成功,落选就是失败,实则是看低了自己。只要抬头看看身边努力前行的具体个人,就可以清楚地明白:

栏目分类

本网转载作品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联系我们-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