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房屋信息 > 本文地址:http://www.eralgroup.cn/fangwuxinxi/202310/2023102375087.html

“陕公大学堂”系列公益讲座上海开讲

来源:未知(原创/投稿/转载) 编辑:大黄蜂 时间:2023-10-23

  10月22日10:00,中国人民大学“陕公大学堂”系列公益讲座上海首讲活动在中共一大纪念馆初心教室举办。

  “陕公大学堂”系列讲座是中国人民大学为更好地凝练由“陕北公学精神”传承下来的红色精神谱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努力办成独树一帜的先锋课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教学平台、各地开展群众文化的重要载体。

  讲座组织了校内经济学、法学、社会学、新闻传播学、管理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哲学等多个优势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从各维度解读党的创新理论,以帮助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进一步提高理论素养、坚定理想信念、升华觉悟境界、增强能力本领,更好地用党的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在“陕公大学堂”上海首讲活动现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臧峰宇教授以《“第二个结合”与中华民族的旧邦革命》为主题进行了演讲。臧教授首先从近代以来中国哲学发展的角度出发,反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实现创造性转型、创新型发展,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旧邦新命的实践形态,作为又一次思想解放的“第二个结合”,“新命”体现了具有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具有历史连续性,转型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而实现。

  随后,臧教授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内在机理,认为这是一个已走过百年历程的历史事实,它们的结合不仅使马克思主义获得中国文化性格,还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了现代转化,这两种来源不同但相互契合的观念体系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探索中产生了“化学反应”,在有机结合中产生了一种新文化,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生成了文化的再生机制,促进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融合。

  最后,臧峰宇教授分析了中国式现代化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之间的关系,认为“第二个结合”能够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使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从而促进中华文明的现代重塑,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途中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对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深远的文明史意义。

  中国人民大学上海校友会常务副会长认为,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的变革与经济发展道路相辅相成。上海选调生代表攀登结合了自身在驻村实践中将传统文化与工作相结合,从而更好地开展工作的经历,阐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同日,“陕公大学堂”系列公益讲座在全国21个省市地区同时举行,西至新疆、东抵上海、北到吉林、南延深圳,各地都唱响了理论的强音,此后将按季度持续在全国各地轮流举办。

栏目分类

本网转载作品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联系我们-

Top